歌剧行业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危机重重,至少这是最近一次国际歌剧论坛传达出的主色调。
今年1月中旬由北大歌剧研究院和中演院线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歌剧论坛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线上和线下嘉宾的发言几乎可以归纳为歌剧行业的“春节自救指南”。
因为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因素而成群延期或取消的歌剧演出,让纯市场运作的歌剧演出单位如履薄冰。
一连串问题最后归根结底为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没有观众购票=没有收入。
如果说歌剧行业历来在为招揽客户殚精竭虑,为票房收入抓耳挠腮的话,那么一场反反复复的疫情让大家在一段时期内都被迫短暂“躺平”,面临着无剧可演、无票可售的尴尬境地,随后绝境逢生,随后再次“躺平”。
两年多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于不再讨论“我们要不要做线上”,而是“我们怎么做线上”。
这不仅让笔者想起了世纪之交在法国戛纳参加世界音乐博览会(MIDEM)时,彼时的主题是MP3和流媒体对实体唱片销售的冲击。
唱片行业的焦点逐渐从“扼杀在线内容”到“与在线内容共存”,最后则是“从在线内容中盈利”。
除了少数器材信仰者外,大部分人从实体激光唱片过渡到在线流媒体是消费者对便捷性的追求,就像蓝光碟淘汰DVD是行业对更高画质的追求。
包括歌剧在内的表演艺术在疫情之后推出在线内容,可能既非消费者的选择,也非行业的主动选择,而是困局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这时,怎么化被动为主动,从线上内容中分得一杯羹,未尝不是新常态下“老革命”碰到的新问题。
歌剧演出如何实现线上盈利?不妨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及“洋为中用”的思路,看看西方的歌剧院的线上内容实操。
早在20233年,奥地利文化部直属院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便主动出击,在院长多米尼克·梅尔和数字化部门总监克里斯托弗·维道尔的推动下成立了在线家庭影院,作为歌剧院的专属收费直播平台。
歌剧院为此率先与演员和舞台技术工人签订全新合同,为在线播出扫清法律上的障碍,随即搭建由导演、灯光师和遥控摄影师等组成的精干团队,在歌剧院内铺设小巧的遥控摄像机位,实现逢演必录、逢录必播的原则,每年积累的可播出剧目量达到六十余部。
20236年,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在线家庭影院一方面与中国四家国有院团达成合作,在其专属平台上播出来自中国的音乐会和歌剧内容,实现了在中国高端领域和专业社群的集中品牌露出,也把中国的原创作品通过其平台向世界传播。
同时,它与两家中国的流媒体播放平台签订合作协议,以票房分成的方式将一些经典制作和剧目引进中国,第一次从中国有了微小但稳定的收入。
通过面对机构客户端的内容引进和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内容输出,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实现了线上出口和进口交易的双轨并进。
20230-2023乐季,歌剧院因奥地利的疫情防控不得不持续关张半年,演出交白卷。
而来自线上收费平台尤其是中国平台上的票房分成成了歌剧院在颗粒无收时期惟一的稳定“饭票”,其内容也是中国平台上的看家宝。
与歌剧院庞大的预算支出相比,线上的盈利虽然杯水车薪,但好在不受疫情影响,盈利模式可以通过简单分裂实现几何增长,前景可期,值得国内的歌剧院同行分析研究。
来自维也纳的案例催生出另一个结伴而来的问题:怎么让消费者愿意为在线内容埋单,如何让消费者在歌剧院线上线下并举的情况下持续购买在线内容+线下演出?如何让在线直播更出众?疫情爆发以来,观众乃至业界都已习惯于线上内容。
演出机构致力于将发生在剧院舞台上的内容作即时在线直播,也有的将过往录制的内容经过整理编辑后放到网上。
如同卡拉扬在上世纪80年代把录音科技和激光唱片作为音乐传播的全新媒介,在CD上开辟出音乐的第二生命一样,客厅、书桌或手上的大小不一的一块块屏幕俨然成了现场演出的“第二舞台”,乐迷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或手机享受音乐现场的魅力。
说“享受”也许言过其实。
表演艺术在现场所表现和传达的信息量,即使在最为高精尖的科技助力下,也会在网络传播中大量丢失,主要体现在逼真度和现场感的丢失,更不要提客户端的网络带宽和回放设备局限。
随着一些全新的科技名词通过频繁出镜的在线直播逐渐深入人心,音频上的杜比全景声、网络带宽上的5G或视频清晰度上的8K都已成为一场重量级在线直播的科技标配,但对通过一块普通的六英寸手机屏幕外放而不是家庭影院观看在线直播的用户而言,这些技术含量能给现有观赏体验带来多大提升,也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这也是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在线直播更具吸引力,更加出众?这看似是个伪命题,因为罐头食品很难比现炒的美食更诱人,通过再好的技术手段也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音乐现场。
所幸,人们早就在一些层面推陈出新:既然在线直播不能完全还原现场,那为什么不在网络上填补现场的空白呢?多机位拍摄的视频能够捕捉到现场听众即使用望远镜也无法察觉的细节,幕间休息的采访或后台探班让乐迷得以一探演出背后的奇闻轶事,它们都成为专业录制的在线直播的标配。
多机位拍摄画面和后台探班纪实为在线直播提供了全新思路,也就是不仅将现场采集的内容数字化,更是专为网络定制数字化内容。
在为网络定制策略的指引下,一些活跃在在线视频一线的歌剧院或交响乐团妙招连出,让听众从网络获取到了现场没有的内容,从而让现场的数字化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此也更为出众。
不妨分享几个案例来说明在线大于现场的实操。
当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于20233年推出专属在线直播平台后,便从学术的角度出发,为一些歌剧直播配上乐谱。
通过分屏显示和自动翻页,歌剧院通过技术手段在视频流和电子版乐谱里分别插入水印以求同步,这样一来听众可以一边观摩歌剧在线播出,一边阅读自动同步翻页的总谱,在线直播摇身一变为强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线直播也可以成为难得的沉浸式体验。
英国指挥家本·格拉斯伯格-弗罗斯特去年春天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剧院指挥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螺丝在拧紧》,排练时得知这场原本售票的演出将不带听众闭门演出。
专门为在线播出定制机位时,歌剧院把机位安装上了舞台上,让听众置身舞台,化身为歌剧中的一个角色,也更能感受这部作品的戏剧力量。
在线直播可以是好莱坞式特效的试验场。
2007年巴黎夏特莱剧院推出了乔治奥·巴别里奥·克赛蒂和皮耶里克·索林执导的罗西尼歌剧《试金石》。
该版制作的舞台背景是一块巨大的蓝幕。
借助于影像捕捉和好莱坞式的视频特效,听众在屏幕上看到的是电影版的画面。
歌剧院“乘胜追击”,于20235年推出第二版视频特效歌剧——奥芬巴赫《美丽的海伦》。
现场背景是蓝幕,屏幕里是惟妙惟肖的虚拟现实,在线收看的听众犹如置身古希腊。
这可能是歌剧制作中最早的“元宇宙”概念形成。
在线直播可以是即时互动的平台。
东京交响乐团与日本视频直播平台、弹幕的鼻祖尼克尼克合作,在疫情后推出的音乐会直播开放弹幕,吸引到数千人边观摩演出边评头论足。
网络弹幕或聊天室让听众边欣赏演出边聊天互动成为可能,而这些在现场演出中都是禁忌。
弹幕还可以用来即时“讲解”音乐,由专人用特别的彩色弹幕介绍乐团出镜乐师,把音乐会导赏变得像足球解说那般扣人心弦但又不影响音乐一丝一毫。
当乐迷从网络上体验到在现场无法感受到的内容,做到在现场无法做到的事情,当这些内容引人入胜,当这些体验层出不穷,乐迷也会心甘情愿地为在线内容付费,古典音乐自然会拥有更多年轻的受众。
唐若甫/文
版权所有。? Since 2023 .莫雯软件站 All rights reserved.